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深入落实学校与密云区红色“1+1”行动二十周年再出发工作部署,5月12日,园艺学院赴密云区新城子镇苏家峪村开展主题为“五月流苏繁花雪 共话乡村振兴时”的红色“1+1”党支部共建活动,旨在落实院地党支部合作共识,以党建为引领助力苏家峪村乡村全面振兴。新城子镇党委副书记马传洲,苏家峪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王银江,驻村第一书记张思远等镇村干部,园艺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付国强,园艺学院办公室主任高琪洁,观赏园艺与风景园林教工党支部宣传委员兼纪检委员、特聘专家刘剑副教授,以及风景园林系研究生第一、第二党支部成员参加活动,现场吸引百余位村民和游客参与活动。
流苏花开,迸发古树文化新热点
苏家峪村位于密云区东北部,距北京市中心路程150余公里,下辖西梁、碾子沟两个自然村,全村共百余户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村内有一株580余年的古流苏树,是北京已知树龄最长的流苏树。目前苏家峪村已举办两届流苏文化节,今年受建设施工影响,未举办大型文化活动,但慕名而来的京内外游客仍络绎不绝。为持续推动提升古流苏树品牌效应,助力乡村文化与宣传,在流苏树盛花期时段,师生历经近三个小时的跋涉,专门赴苏家峪村帮助开展今年的流苏文化展示活动。
活动中,马传洲对园艺学院师生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感谢,并现场了解了共建活动的文创摊位和活动内容。付国强介绍了此次院地共建活动的主题特色,对未来继续落实院地红色“1+1”共建活动进行了展望。
现场采用鼓励村民、游客自发参与文创团扇、帆布袋绘画创作的方式,围绕流苏树的树形、流苏花以及苏家峪村的村落环境等创作了丰富多样的作品。同时,支部成员还专门组建科普宣讲团,结合古流苏树的管理与养护,积极宣传苏家峪村古流苏树文化,发挥专业优势积极爱农兴农。
深度访谈,积蓄乡村产业新动力
为深入探寻古流苏树的乡村记忆,以及村民对于乡村未来产业发展的期许,支部成员与村民展开了深度访谈。在访谈过程中,同学们详细了解了以古流苏树为乡村特色品牌的产业发展历程,感受到古流苏树文化对于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支部成员还了解到村民在特色农产品嘉宝果的宣传过程中存在梗阻,缺乏有效的宣传方式。随后,大家群策群力,以文创绘画的方式,创作了绘有“农大&密云苏家峪”联名字样的嘉宝果形象帆布袋,深受村民们的喜爱。
驻村第一书记张思远介绍了目前苏家峪村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村内也正在结合“百千工程”全面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在访谈中,村民们也表达了对于苏家峪村产业发展的期许与信心,以及如何带动致富的整个过程。支部成员对村民的实际困难和需求进行了详细记录,形成“共建思路清单”,推进后续工作开展。
助老帮扶,关爱银龄老人新生活
密云区积极探索幸福晚年驿站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其中苏家峪村就建有一处幸福晚年驿站。驿站中老人的年龄普遍在70岁以上,部分老人行动不便。活动期间支部成员专门深入幸福晚年驿站当中,和老人们唠唠嗑、拉家常,向管理人员了解老人们的日常起居。同时,大家还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与驿站中的老人结成“1+1+1”帮扶对子,即:1位老人、1位村干部、1位支部成员的联动帮扶形式,制定计划建立常态化的帮扶机制。在活动当中,大家也欣喜的感受到驿站中老人们昂扬的精神状态,支部成员也纷纷送出印有“身体健康”“平安幸福”的纪念品。现场的老爷爷、老奶奶紧紧地拉着同学们的手,嘱咐青年学子一定要立大志、为家国,大家深受感动与鼓舞。
下一步,园艺学院师生党支部将与密云区新城子镇苏家峪村将继续密切合作,进一步探索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特色品牌建设路径,为建设农业强国和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贡献农大力量。
供图、供稿:风景园林系研究生第一、第二党支部
编辑:朱晓暐、古吉州、蒋晓彤
审核:付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