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百廿校庆,在2025年春季学期园艺学院二级党校学习期间,学院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参观了学校校史馆,共同回顾学校一百二十年发展的峥嵘岁月。同学们认真阅读每一帧展板时,“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的口号在心中深深扎根。大家在展板前驻足讨论,感慨万千且备受鼓舞,都表示要握紧老一辈中农人的接力棒,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积极践行这一“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观感想
入党积极分子卢文君:农大校史是一部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奋斗史。无论是抗战时期南迁师生的坚守,还是新时代科技扶贫的担当,都彰显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激励我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在乡村振兴中贡献青春力量。同时启示我,唯有扎实学习专业知识,才能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青年。我将以戴芳澜、刘崇乐等前辈为榜样,在科研中追求精益求精。中国农大从合并重组到跻身世界一流,离不开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面对农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我们更需发扬这种精神,以创新驱动发展,在智慧农业、生态保护等领域探索新路径。百廿农大,风华正茂。站在2025年建校12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浴火重生”的峥嵘岁月,展望“争创一流”的壮阔蓝图,我深刻认识到:唯有传承红色基因,勇担强农使命,方能不负时代嘱托。
入党积极分子张艺函:踏入校史馆的大门,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目睹一段段建校的历史记录、一张张师生躬耕田野的黑白照片,我们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农业科学的殿堂”字字千钧,今天学校所取得的成就都来之不易。那些满载着汗水与泪水的历史故事,镌刻在时间的褶皱里,书写在大地的诗篇中,忽而在交错的光影中苏醒,向我们娓娓道来农大人自找苦吃、勇担重任的精神。在这里,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一代代农大儿女不负众望、砥砺前行的坚毅顽强,感受到那份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担当。
入党积极分子吴佳慧:走到这里,看到这些,我心中的迷惘,犹疑,退缩全部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对成为共产党员的决心与坚定。因为我知道,在这条践行党旗下农业使命的道路上我不再是孤身一人。向后望,是无数先辈们高喊着“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豪气;向前看,是同辈师兄师姐们践行着“自找苦吃”的铮铮誓言。身为农大学子,我应自觉肩负起强国兴农的使命;身为入党积极分子,我更应带头前行,响应党的号召,同时向党证明我的决心。我明白这条路上,一定会有很多艰难险阻,但没关系,我不再害怕,也不会退缩,我只会更加坚定地向前走去,直至道路尽头!
入党积极分子陈雨童:从本科时学习传统栽培技术,到博士阶段研究分子育种,七年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农业科技创新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就像校史中那些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的前辈们,我们这代人也要在实验室与农田之间架起桥梁。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新挑战,校史馆“新时代使命”展区的警示数据发人深省。作为农大培养的博士生,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既要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也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民手中的实用技术。这种双重的使命感,正是百廿校史给予我们的精神馈赠。结语走出校史馆,突然想起康绍忠院士说过的一句话:“心系三农,将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120年的校史告诉我们,强农报国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一代代人用青春书写的实践答卷。作为承前启后的农大学子,我将带着这份历史赋予的使命感,在端牢“中国饭碗”的新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入党积极分子陆绎帆: 作为一名农大学子,我深知农业院校的责任之重。在粮食安全、生态文明等全球性挑战面前,农大校史馆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个人理想与时代责任的交汇点。或许我们不必人人都成为科学家,但可以从校史中汲取两种力量,一是“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二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正如展馆结束语所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而科技的活力源于人。” 走出校史馆,回望这座承载着百年记忆的建筑,我更加明白了“中国农业大学”六个字的分量。它不仅是一所学校的名字,更是一代代农大人扎根大地、服务人民的庄严承诺。今天的我们作为新一代农大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应牢记“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使命担当,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书写新的篇章。
发展对象陈孙仪:近一百二十年校史,是一部用科技丈量土地、用情怀滋养稻穗的史诗。从曲周实验站升腾的第一缕稻香,到元宇宙校史馆里跃动的数字麦浪;从盐碱地上书写的系统工程范式,到区块链上铭刻的农业伦理准则,中国农业大学始终在探索知识生产与土地伦理的共生之道。站在双甲子的新起点,那些浸润着泥土智慧的校史记忆,正转化为建设农业强国的创新动能:曲周实验站积累的20万份土壤样本,为种业芯片研发提供基因图谱;科技小院培育的"农民科学家"群体,正在构建乡村人才振兴的生态系统。这或许就是百年农大给予我们最深刻的精神启示:唯有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创新根植于文明根脉,才能在广袤田野收获属于这个时代的"金色答卷"。当新一代"新农人"接过曲周精神的数字火炬,他们不仅在续写"谁来养活中国"的时代之问,更在用科技与情怀浇灌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之树。
发展对象张恬:校史馆的参观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农业大学不仅是一所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学府,更是一个传承农业精神、弘扬科学追求的殿堂。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代代农大人的奋斗身影,感受到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执着与奉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农业大学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精神,书写着新的篇章。念农之所思,悯农之所苦。“实事求是”的中农人,要有知农、爱农、助农的自觉担当和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学校的校训是“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作为新时代的农大学子,我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用知识和热情为农业振兴添砖加瓦,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发展对象苏政轩:这次参观中国农业大学校史馆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精神鼓舞。它让我更加珍惜自己作为农大学子的身份,也让我明确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先辈们为榜样,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校的发展增添光彩,为国家的农业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农大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我相信,“双甲子”的校庆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中国农业大学这艘农业教育领域的巨轮,定会乘风破浪,驶向更加辉煌的彼岸,而我们每一位农大人也将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新时代篇章。
发展对象杨紫涵:走出校史馆,老校门在旁边树木的笼罩下更显得庄严肃穆,回望校史馆,我终于明白肩负在身上的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担当。作为园艺学院的研究生,应当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储备,更需要在一次次试验中找到能够适用于农作物增产的试验方法,为农民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支持。作为农大人,应当谨记“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扎根田间地头,秉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奉献理念,真正为农民办实事。120周年校庆从来就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而是需要一代代农大人延续服务乡村的红色血脉。
发展对象江加怡:中国农业大学120年的办学经验告诉我们,农业高校的发展必须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同步共进,与农民需求同心共鸣。作为农大学子,我们应当从校史中汲取智慧,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百廿农大的精神火炬在新时代燃烧得更加明亮。在中国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参观档案与校史馆的经历让我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和更深切的期待。校史不仅关乎过去,更指向未来;不仅记录成就,更启迪方向。站在双甲子的历史节点上,我们这一代农大学子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既要传承百廿积淀的精神财富,又要开拓面向未来的创新之路。
预备党员薛春晖:这次参观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作为农大人的使命与担当。校史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展示手段,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农业大学从创立到发展壮大的百年历程。从早期的艰苦创业,到如今在农业科研和教育领域的卓越成就,每一段历史都令人动容。特别是看到老一辈农大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依然坚守初心,为农业事业无私奉献,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名农大学子都能肩负起使命,勇于担当,我们一定能够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属于我们的青春篇章!
预备党员周博文:离开展厅前,签名墙上层层叠叠的字迹让我眼眶发热。退休教授遒劲的“后稷初心”压在泛黄的便签纸上,留学生们用各国文字写下的“消除饥饿”像彩色的星星,更多年轻学子"强农报国"的誓言墨迹未干。这些横跨半个世纪的笔迹与展柜里的文物遥相呼应,织成一张生生不息的精神之网。窗外的试验田里,冬小麦正在春风中舒展叶片,嫩绿的波浪涌向远方。或许这就是校史馆最珍贵的启示:当我们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当论文里的数据化作大地上的丰收,当仰望星空时始终记得脚踩泥土,人类与自然的故事,总会写下温暖的篇章。
预备党员冯浩欣:我校科技小院的发展是校史馆中的一大亮点。从第一个科技小院的建立,到如今数量众多且遍布全国各地,科技小院已成为学校服务“三农”的重要平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 “精准扶贫” 重要理念引领下,更多师生走出 “象牙塔”,走向田野,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 服务农民和农业产业。这不仅是学校的骄傲,更是中国农业教育与科技助力全球农业发展的生动体现。参观校史馆,让我深刻感受到入党并非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未来,我将以校史为激励,以科技小院师生为榜样,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在农业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添砖加瓦。
预备党员王利弘:我们新一代中农人脚踏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先辈们披荆斩棘的汗水与心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先辈们“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智慧;每一缕清风,都诉说着“民以食为天”的朴素真理。这种流淌在血脉中的农业情怀,历经岁月淘洗,愈发醇厚浓烈,激励着我们以更坚定的信念投身“三农”事业。如今,站在新时代的潮头,我们当以传承者与开拓者的身份,紧握历史的接力棒,在希望的田野上深耕细作,让青春的汗水浇灌出丰收的硕果,用智慧与勤劳播种农业强国的美好未来。“一里乡土一里人,新土发展新征程。”新时代的号角已然吹响,吾辈青年当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青春为笔,在广袤田野上书写奋斗的诗篇;以热血为墨,在时代画卷中勾勒奉献的华章。
预备党员裴满颖:从1905年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到今日屹立于科教前沿的中国农业大学用一百二十年的光阴,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三农"史诗。校庆不仅是纪念过往的仪式,更是审视当下、启迪未来的思想契机。回望这段跨越三个世纪的办学历程,我深深感悟到:农大精神的核心,正是那份始终如一的"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使命担当,是知农爱农的情怀与强农兴农的智慧在历史长河中的完美融合。作为新时代农大人,我们既要珍视这份厚重的精神遗产,更要以创新思维赋予其新的内涵。
供稿:园艺学院
编辑:王冰莹、古吉州、蒋晓彤
审核:付国强